养生人看重的三伏还有几天就到了。今年的三伏不一般,以往连续几年是40天长伏,今年是30天(7月18入伏,8月17末伏)
中医上看重三伏,一是因为这段日子难熬,容易湿热交缠,需要特别注意解暑、祛湿才能防病。
第二,因为这是一年中阳气蕞盛的时候,利用好此时毛孔开、经络气血通畅,来排寒排堵,有利于把身体积累的寒湿等“垃圾”排出去。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的说法,就是这个道理。
出伏后天气转凉,再排寒湿就不那么容易了。所以今年三伏天短,时间紧、任务重。三伏前做好准备很重要。
社区有个婆婆这样跟我说,去年跟家里孙子出去玩,回来肠胃出了食积问题,导致影响了三伏调理的好时机,今年信心满满做好准备了。
我一边觉得婆婆有趣;一边替她开心,她很有养生意识,所以平日里看着气血足,身体很硬朗。
要把握好三伏时机,做好准备是很重要的。而蕞重要的是落在一个“通”字上。
你想啊,三伏天任务重,要排寒、排瘀、排毒、排堵、排郁。不先把道路打通,垃圾是运不出去的,到时候就耽误进度了。
展开剩余58%三伏前怎么“通”呢
一、有食积的,先消食和胃。有脘腹胀满、反酸、食欲不振的不想吃东西等食淤气滞情况的,可以参考保和芄。平时可以参考焦三仙(焦麦芽、焦山楂、焦神曲)煮水喝。
二、有湿浊内停的,先燥湿化痰。胸膈痞闷、恶心呕吐、咳嗽痰多、痰液色白,易咯出等痰湿情况的,可以参考二陈汤,平时可以参考三豆汤(绿豆、赤小豆、黑豆)、四神汤(山药、茯苓、芡实或薏仁、莲子)煮水喝。
三、有脾肾阳不足的,先温阳。三伏是自然界中阳盛的时候,但身体内阳不足的,也需要先补阳才好,到了三伏天才更有力气排寒湿堵。有四肢冰凉、身怕冷、头目眩晕、小便清长、尿频尿少、身体四肢沉重、腰以下浮肿、腹痛拉肚子等脾肾阳虚情况的,可以参考真武汤,平时可以煮些生姜红糖水、姜枣茶。
有些人可能又有阳虚,又有湿,或者又有食积、脾虚消化不良的,这就需要灵活组方了,可以在专业辩证下,用上面提到的三个方药加减调配。
有一个患者,说最近感觉很疲惫,还时常心慌,也有大便便溏粘滞马桶的情况,看他体型偏胖,了解后发现平时又有饮酒应酬,身体血脂偏高。看舌苔薄白、边缘有齿痕,舌头两侧还暗紫。
这就清晰了,为什么最近感觉疲惫、大便不正常了,因为脾虚、湿重、血瘀呀,这湿热伤阳的季节就容易加重。
于是用方:柴胡、黄芩、姜半夏、陈皮、茯神淮小麦、大枣、炙甘草、丹参、龙骨、牡蛎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木香、炒苍术、旋覆花等。
后面第二次来,说大便正常了,心慌问题也缓解很多,而且体重还轻了好几斤。
以上讲到药物,建议在医生辨证帮助下使用
发布于:广东省中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