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,我正弯腰给二宝倒水,大宝突然从后面猛扑过来搂住我的脖子:“妈妈抱我!”二宝见状立刻扔掉水杯,死死拽住我的胳膊尖叫:“我的妈妈!”两个孩子像拔河一样拉扯着我,我僵在原地,胸口堵得发慌——这一刻,我好像被劈成了两半。
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:
二宝举着撕坏的画告状:“妈妈!哥哥弄坏的!”
大宝红着眼圈控诉:“你只陪弟弟玩小汽车!”
两个孩子为“谁挨着妈妈坐”能吵到掀翻屋顶...
我们总以为孩子争的是零食、玩具或妈妈的怀抱,但撕开这些表面争夺,底下藏着一颗颗不安的心在呐喊:“妈妈,你还像以前那样只爱我一个吗?”
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东西怎么分,而是孩子能否确认——父母的爱没有因为另一个人的出现而被稀释。
告状时刻:不做裁判
有一天二宝举着撕坏的画,带着哭腔告状:“哥哥撕的!”大宝梗着脖子吼:“谁让他乱动我东西!”火药味瞬间弥漫。
展开剩余77%我蹲下来,没急着断案。先抱了抱二宝:“画被撕坏了,你一定又生气又难过,对吗?”他含着泪点头。接着转向大宝:“弟弟没经过你同意动了你的画,你很生气想保护自己的东西,妈妈明白。”大宝紧绷的肩膀明显松了松。
然后,我把他们的小手拉在一起:“哥哥,下次弟弟动你东西,试试大声说‘别动!’而不是直接动手。弟弟,想玩哥哥的东西,记得先问:‘哥哥,可以给我看看吗?’”一场可能爆发的哭闹和责骂,在彼此的情绪被“看见”后,竟慢慢平息了。
当孩子告状,最忌讳立刻当裁判:“大的要让小的!”“弟弟还小不懂事!”这些话只会让大宝觉得委屈,二宝学会用告状当武器。我们要做的是翻译出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,让双方感到被理解,再引导他们用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。
委屈时刻:给大宝一份“不可替代”的确认
二宝出生后,大宝变得特别敏感。一天晚上,他抱着枕头站在我房门口,小声问:“妈妈,你能像以前那样只陪我睡吗?就今天一次。”看着他小心翼翼的眼神,我心里一揪。
“当然可以!”我立刻答应。那晚,我像他小时候一样搂着他讲故事。黑暗中,他忽然轻声说:“妈妈,你和弟弟在一起时笑得特别大声。”我瞬间懂了,摸摸他的头:“妈妈抱着软乎乎的小宝宝时是觉得很好玩。但你知道吗?当你今天告诉我你考试得了满分时,妈妈心里像放烟花一样,比谁都骄傲!你永远是那个第一次让我当妈妈的小宝贝,这份特别谁也替代不了。”他往我怀里钻了钻,呼吸慢慢变得绵长安稳。
大宝的委屈,往往源于“被取代”的恐惧。与其空洞地说“妈妈一样爱你”,不如创造专属的“高质量陪伴时光”,并在日常点滴中不断强调他独一无二的价值:
“这是哥哥小时候最喜欢的被子,现在给弟弟用啦,哥哥当时挑被子的眼光真棒!”
“弟弟你看,哥哥搭的火车轨道多厉害!只有哥哥能搭这么长!”
单独带大宝出去吃他爱的冰淇淋,告诉他:“这是你和妈妈的秘密基地。”
当孩子确定地感受到自己拥有父母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,那份不安的争夺才会真正平息。
爱的联结:从“竞争对手”到“命运队友”
我不再强求哥哥必须“让”弟弟,而是努力创造他们互相需要、共同快乐的场景。比如:
“哥哥!弟弟打不开这个盒子,只有你能帮他!”
“弟弟快看!哥哥要给你变魔术了!准备好鼓掌哦!”
买一盒两人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积木,我故意“偷懒”:“妈妈弄不明白,你们俩一起研究吧?”
渐渐地,奇妙的变化发生了。二宝摔倒了,大宝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扶;大宝写作业时,二宝竟能安安静静在旁边看绘本。一天晚饭时,二宝突然把自己碗里的鸡腿夹给大宝:“哥哥吃!长高高!”全家都愣住了,大宝脸一红,默默把碗里的西兰花(二宝最讨厌的)夹过去:“这个...给你。”
当孩子确信父母的爱丰盈且安全,他们就不再需要把彼此当作抢夺资源的对手,那份与生俱来的手足之情,才会自然生长为相互扶持的纽带。
如果你家也跟我家一样,手足之争让您心力交瘁?告状、争宠、打架的戏码是否每天都在上演?您是否渴望孩子们能和平相处,甚至互相关爱?这从来不是争宠的闹剧,而是两颗心在索要爱的确认。我们不必做永远公平的裁判,但一定要做孩子情感需求的翻译者,和爱的坚定传递者。
这些是学习了自动自发家庭教育的"家庭沟通大师5天训练营"后才顿悟的——化解手足冲突,是让孩子感受无条件的爱。
"家庭沟通大师5天训练营",由资深家庭教育导师黄导带领,通过5天实操学习,教您掌握关键技巧。
当孩子确定自己被稳稳爱着,竞争就会变成合作,吵闹终将化为欢笑。从手足相争到守望相助,或许只差这5天的改变。
发布于:广东省中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